佛门资讯-佛教新闻
如何同时成为一位修行者与生意人?
2014-05-26 20:45:32 来源:佛学网 浏览:3
  
  
  我常跟人说,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么帮助。检查一下自己,我们真的是一个金刚乘行者吗?不要说金刚乘,金刚乘有点太高远了,就以小乘来说吧,我们算得上是一个小乘行者吗?几乎不是。同样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大乘行者吗?可能也不是——或许在名义上算是吧!也许我们遇过一些大乘的出家众或金刚乘的喇嘛,他们给我们一些教授或灌顶,我们就自认是大乘或金刚乘的学生。做为一个大乘的学生,你们一定接受过很多关于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们真的慈悲吗?几乎不。我们都听过慈悲的教法,但是“听过”和“具备”是不一样的。除非真正具备慈悲,才是个大乘的修行者,否则你只是个听闻佛法的人。所以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听闻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修行者”。
  
  而且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吗?我不这么认为。也许有一些人对“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就不会对此生这般执着。我们拥有的东西——朋友、房子、车子,仍有很多的执着。这证明我们并不想远离这些东西、远离轮回,这也间接指出了我们并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
  
  然而,我们都学过“成佛”的概念,人们也常谈到成佛、法身、报身、大圆满、大手印。人们聆听或谈论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深的教授,如同你近来想听某种音乐一样,只是为了让脑子放松而已,事实上人们通常不修持它,包括我也一样。也许在座有些人不是这样,但是我真的是这样。
 
  
  
  
或许你认为,不伤害别人是很容易的事,但事实上,我们经常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你所吃的肉,究竟对动物造成了多少伤害?就算是开车吧,不让别人超车,也可能伤害到对方。假如很多这样微小的事持续发生,所造成的业行虽小,却连佛陀也无法帮你找借口。
 
  
 
 
  
  
   总之,关心别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关心别人,就不会打扰到他。有时候上师好象不关心你、不理会你,或许这就是他的关心。
 
  
    因乘与果乘
 
  
顶礼就包含了这四个过程。顶礼时,你所洗掉的污垢是我执、傲慢;净化的方式是顶礼的动作,因为“自我”平时是不会将自己放得那么低的;净化的结果是成佛之后的“无见顶相”(顶髻);而这里被清净的基础物是佛性。
 
为什么大乘称为“因”乘呢?因为他们谈论污垢和能清净的肥皂、水。而在我们所说的“果”乘的大乘,也就是金刚乘,它并不强调污垢、水和肥皂,而着重在衣服本身。金刚乘认为,衣服不可能本来就是脏的;如果它本来就是脏的,就不可能被洗干净。因为污垢只是暂时的状态,因此可以被洗掉。所以,我们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在洗污垢。衣服从来不需要被清洗,衣服永远只是衣服,它不是脏的、也不是干净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让它干净,如果你要让一个东西变干净,它必须原来是脏的。这是为什么大家认为金刚乘是最好的原因,但我不相信这样的说法,我认为金刚乘比小乘更低等,小乘是最高等的,你们认为呢?
  
 
    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的生意人
 
小乘行者来说,最重要的教法是“不伤害别人”;对大乘行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同时又帮助别人”;对金刚乘行者来说,最重要的则是“净观”。人们都很懒惰,他们去伤害别人、不帮助别人,而且把别人都看成是糟糕的——“哎呦,这个人有个大鼻子”“那个人有个长鼻子、短鼻子……”,我们看到的尽是糟糕的外表;又或者,“他真笨”“她很漂亮”,这则是以分别心来看人。要断除分别心,只要想着:“大家都是好的、神圣的。”就算你无法做到这点,起码要做到把大家看成不好也不坏,这样你就是一个很好的金刚乘行者。为了让大家修持这一点,金刚乘上师就教导很多不同的法门,比如观想每个人都是本尊;这就是要让你知道,每个人都是清净的——同等的清净。
  
  以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又是生意人这个教授来说,也可以谈到如何成为一个大圆满行者和商人,以及如何成为大手印行者和商人,也可以谈如何成为对轮回、涅盘没有分别心的行者和商人。
  
  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认定自己是某先生、某小姐,而那是小乘、那是大乘、那是金刚乘、那是大手印、那是大圆满;我们把自己与这些都分开来了——“这些不是我”。你们一定都接受过上百种灌顶了吧?但你们真的想过自己是个菩萨吗?我猜是不敢想,因为你认为菩萨就应该是在坛城上这些有四只手臂、第三只眼、其它的脚、不寻常的身色,你是这样想的。在接受过灌顶之后,你已经受了菩萨戒,表示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这并不表示你已经升官了,而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须要去帮助别人。为什么你不认为自己是菩萨?第一个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你不愿想,甚至不关心,你也根本不知道菩萨到底是什么!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几百万个灌顶,也不会有效。
  
  在灌顶的时候,你跟着上师念诵的内容一开始是皈依,念皈依文、剪头发、取一个法名,这些到底有什么用?你依然有这么多、或许更多的欲望,有那么多、就算没有更多的愤怒,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真实而真诚地皈依佛、法、僧三宝,因为你从来没有在快乐的时候想到它,只有在不快乐的时候想到佛法。这表示三宝是你责怪的对象,而不是皈依的对象。你如果是以这样的态度皈依,不如不要皈依。一旦你皈依了,不论面对好或不好的处境,你都要想到三宝。我看到很多人带着护身符,这多少表示我们还没有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三宝不能保护我们的话,这些绳子能保护我们吗?你不相信佛,而相信这些绳子;同时也不相信法和僧。
  
所以,你们真的皈依了吗?——从心里真正地皈依。好好想想!你伤害别人、不帮助别人,而且也从不认为别人是清净的,分别朋友和敌人、分别上师的不同,就算在朋友之中也是有分别心,对于美、丑也有分别心,如果这样,就不是一个金刚乘行者。金刚乘行者必须对每个人都有“净观”。
 
  
 
首先,就算你无法把每个人都看成是清净的,起码你对上师要有净观。我所要求的是:只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想“我的上师是好的”就可以了。不管他做了什么、也许很疯狂,你们可能会想:“上师好象有点问题,他跟我一样,会吃东西、打哈欠、上厕所,发现漂亮的女孩子也会瞄一下,对于唠叨也会不耐烦……”你认为上师不清净,而对上师有净观是很重要的。
 
  
  也许,在我们把上师看成清净之前,我们必须先认为自己是清净的。认为自己清净,并不表示自己是最好的,也不需要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别人,你若这样想,就表示你在和别人比较。在你的里面有一个东西,在不和别人比较的情况之下,就是好的。
 
  我们在意识中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坏的,但潜意识当中,我们总认为自己缺乏了什么。你应该思索的是:「自己缺乏了什么东西」这样的念头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你和别人比较的结果。因为你认为别人在享受、而我在受苦;别人都很有价值、而自己总有点自卑,所以认为自己没什么用,潜意识里你是这样想的。所以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和社会、历史、格言、道德等等比较,让你只是你自己。没有敌人可以恨、没有朋友可以爱,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该怎么办?试着想想这种情形。
  
  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会知道,如果不依赖上师,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把上师看成是清净的,并且有虔诚心是很重要的事情。但要小心你的虔诚心,通常我们只会对言行举止符合我们期待的人有虔诚心。你会喜欢的上师就是那种你所喜欢的人,而非你所需要的人。你所需要的人才是更重要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我希望别人照我想的去做,他或许希望别人照他想的去做。我希望别人向我顶礼,你或许希望别人跟你握手。我们对待上师也是如此,我们希望他们能照我们需要的做,这样想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去做他们要我们做的事,而不是我们希望他去做我们想要他做的事。我看到很多这样的逻辑,像是一种贿赂的行为——学生贿赂上师、上师贿赂学生。纯正的金刚乘行者不是这样,这不是净观。
  
    如何成为一个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
 
 
从字义上来说,你必须知道每件事情都是一味。“大手印”提到每样东西都是同样的味道,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现在这个品尝的人,不是只用舌头尝味道,而是用六识品尝味道。为什么我们用「味道」来做比喻?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来自经验与感受。所有这些感受与经验,不论是好坏,都是心制造出来的。你只有一个心,而它有六个不同的仆人。假设你从来没有眼睛的话,你会有视觉吗?如果你从来没有眼睛,你就看不到东西,那还会有所谓美、丑的分别吗?同样的,如果你没有耳朵的话,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有声音存在吗?你把所有感官一个接一个摧毁掉,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所有的东西就只是存在着,无论美丽的物体、丑陋的物体,美妙的声音、嘈杂的声音,都只是存在着。因为你有这些感官存在,然后你认为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因为你有这个心,于是你制造了这些美丑。因此,同样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是好的、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不好的,好和坏并非真正存在,是由不同的人捏造出来的。这些捏造又是从何而来呢?从习惯来的。
  
  故而,身为一个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需要不去分别好坏美丑。这样的哲理很好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修持,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很简单。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极端的想法,这是很重要,但却难以简单说明。举例来说,很抱歉拿这里的住持来解释,如果他很喜欢这个佛堂的地板,而我把水滴到地板上了,他或许会生气,这便是个极端的想法。也许他站起来,而把所有的水倒在地上了,由于是他自己做的,所以他没生气,这也是个极端的想法。我们要减少这些极端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思量这个道理。比如说,有个蚊子在叮你,你反手就打,这样做非常不好。蚊子又不认识你,它只是认为这里有一大块食物,它是为了早餐而来,这么一个小东西能够拿走你多少血?可能也是一点点而已。你用这么大的手打下去、还带着这些毛发,取了它的生命,这就是个极端的念头。
  
  减少这样极端的念头吧,慢慢地减少,你会逐渐习惯这样的状况。以喝酒来说,当你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带着酒瓶、酒杯,那你是如何开始喝酒的?首先,你从会喝酒的老师那儿学到喝酒的方法,而你第一次喝酒的经验并不好、很热,这就是四加行。然后你越喝越多,变得很擅长喝酒,成了个好学生。再之后你不仅不需要老师,而且还可以教学生。就像这样,一个人可以越来越习惯一些事情,减少极端的想法,对于好坏的分别心便会逐渐减少。
 
  
  
  
 
版权所有:佛学网 佛学QQ群一:8424444 佛学QQ群二:556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