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资讯-佛教新闻
如何学习佛法?
2014-05-21 20:21:52 来源:佛学之家 浏览:11

        我们接触佛教,听闻佛法,誓愿皈依三宝,自称“学佛”多年,也明白修行学佛应当要勇猛精进,好好学习。但是为何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是所听闻及所学习 的“佛法常识”,在生活中似乎都不太派上用场!即使自己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磨练自己的习气,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烦恼和坏习惯,以及那 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总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悄悄地又侵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惶恐、懊恼,期盼着甚么时候才能云开日出,长时沐浴在佛法的光明之中,与 “烦恼习气”说“再见”!
  

我想:或许我们所学非所用,有点好高骛远,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当务之急?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些很基础的、根本的学习?真 想知道,佛陀是否给过我们甚么嘱咐?直接、简明,方便我们在深入佛法的大海时,能够清楚看到其轮廓,掌握其实践的要领,在学佛时有个具体的下手处,使我们 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佛教义理中,最终落得个说时天花乱坠,做时虚浮无措、杂乱无章,混迹佛门多少年后却一无所得的无奈心慌!
  今天读到一部字数很少,经文短短的《佛说进学经》(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仿佛若有所悟。
  就像其他经文的开端那样,本经首先标明了佛陀说法的地点,以及出席者,在场人数等数字:“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之园须达精舍,大贤众千二百五十人。”说法的地点正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有四雅行,智者常遵,丈夫所修,达士恒奉;不才愚夫所不好乐。”佛对大众说:“有四种优雅的行为,是有智慧的人时常遵行的生活典范;也 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类人物(修行)自我改进的标准;亦是通达的君子所永恒奉行的守则!只有不明白的愚昧之人才会对这四种优雅行为不喜欢、不乐意去培养、 学习。”有了优雅的行为,就会出现优雅的社会,所以这四种行为值得我们去努力认真学习。是那四种行为呢?佛说了:“何等为四?孝事父母,悦色养足;守仁行 慈,终始不杀;惠施济乏,未曾吝逆;遭值圣世,捐荣履道。是四雅行,智者所遵,丈夫所修,达士所奉;不才愚夫所不好乐。’”
  佛陀所说的四种优雅行为包括:
   一、 孝顺奉侍父母,欢欢喜喜、细心照顾——因为孝顺双亲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无怨无悔,孝敬之心永远相续,亲情如水,细细连绵,永无止尽!为什么呢?父母是我们 在这世间第一个接触的对象,第一个蒙恩的来源,第一个发生连系的人际关系,更是第一个自然产生感情,油然萌生感恩之心的对象…父母不仅是我们此世肉体生命 的源头,更是精神生命启发、引导的源头!不孝顺父母,等于否定自己生命的根源,连做人的立场都没有了,还谈甚么其他?细细思维反省,其实,人生的一切烦 恼,真的,就从不能坦然、愉悦地侍奉父母,以及向父母恭敬学习开始。认真想想:排斥根苗和土壤的树苗能够顺利长成繁茂的枝叶吗?
  二、 仁慈博爱,绝不伤害其他生命——以爱心为本,动的念头、思维的主题、吐露的言语,乃至表现在外的行为…只要有所行动,就是带给其他生命快乐、欢欣的。“守 仁、行慈”,永远怀抱的是一颗关怀祝福的心,一有动作——不论是念头上的思维活动,或是言语行为的具体动作,展现开来的就是慈爱:保护、成全,像春风吹过 大地,万物萌发生机。爱的反面即是嗔恨,形成的就是对立、冲突,付诸言语行为即是对于别人的伤害、攻击…从意见不和、彼此争闹,到殴斗、战争…如果是时 时、处处想到别人的快乐,关注的是其他生命的平安、欢喜,和谐社会、美满家庭,真的那么遥远而又不可企及吗?我们务必要痛定思痛,认真好好多想想。只要肯 耐心、持久地去渐渐消磨,我们自己自私的念头,与别人对立的坚硬抗争态度,是可以软化为莲花一般的温柔,予人清香、给人欢喜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 花针”—所谓“修行”;就是不断地琢磨,不断地陶冶,将自己自烦恼的污泥中慢慢转化,渐渐提升,只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未能达到佛陀所教“终始不杀”— 始终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种种,“始”于念头而“终”于言语、行为,完成一个“身、口、意”具足的行动,呈现在众人面前,产生业力, 引发人世间的种种爱恨情仇,是非恩怨…不论是祈求内心的平静,或是世间的和平安乐,“守仁行慈,终始不杀”就是关键!
  三、 有了不愿、不忍伤害别人的念头,跟着自然即会生起帮助别人,带给其他生命更多欢喜的心情,“惠施济乏,未曾吝逆”的行为也就会逐渐自然引发;甚至最后可能 欲罢不能,关心、帮助别人有一天会变成自己的个性,自然而然地就去做,没有丝毫勉强。“惠”是利益他人,“施”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智慧、财物…等等,给予别 人、传递给别人,去“济”助贫“乏”的生命。在进行布施时,没有吝啬,也没有难堪的脸色或表情,总是让对方感到很舒服、很顺畅,感觉得很温暖、很窝心。即 使是对方在接受济助时的态度很不好,我们也学着逆来顺受-因为,对方需要济助的也许不仅是物资上的缺乏,可能在心灵上也很干枯,亦不知道如何去感激别人, 很可能因为长期地被忽略,就连一些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应该懂得的基本礼仪都不懂,可能也有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去教育他,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耐心,慢慢把 一些让人愉快的“做人秘诀”传授给他,帮助他改善自己的人生。当然,明白这一点之后,也不要把自己气坏了!要好好爱惜自己,帮助人的好事才做得长久哦!
   四、“遭值圣世,捐荣履道”这句话或许让一些佛友感到几分惆怅!
佛教徒心目中的至圣当然就是佛陀,常常听到有人在感叹:自己“业障”怎么这么重?真不巧 啊!“佛在世时我沉沦”,现在我们生不逢时,没有遇见佛陀出世,没有“遭值圣世”,可惜、可叹,没有生在佛世啊!让我们想想:希望生在佛世的目的是甚么? 就是听到佛陀说法,接受佛陀的教导,然后,最重要的,真正决定成败的一点:我们自己必须去依教奉行!那么,今天有幸听闻佛名,知道要感叹“遇见佛”的珍 贵,进而我们还很幸运地通过三宝的流传后世:经典法宝和依然躬行实践佛陀教诲的僧团住世,继续接受佛陀教诲的指引,那么,我们还不把握时机,及时去“履” 行修学佛“道”,我们还等什么?要紧的是,佛提醒我们:唯有“捐”弃短暂的表面“荣”华,看透许许多多的虚幻色相、情绪起伏,才能踏实地以坚定的步“履” 行走在这条圣者曾经走过的菩提大“道”上!
  说完四件优雅行为,佛陀再度强调:真正识时务的智者,真正有气魄、有远大志向的大丈夫,真正掌握趋 势看到未来的通达之士,一定会认真去做,不疲不厌地恒久去做-脚踏实地真干,绝不取巧蒙混,苦心锻炼,自我培养,一路走去,愈做愈欢喜、愈做愈有劲!至于 未肯
发心开始去行者,是因为还有所不知,未曾领略其中滋味。所以,此时佛陀他老人家就用那如诗如歌般的音调,以一首带着韵律的偈颂来赞叹、歌咏他所要引导 我们去认真学习以求达到的一种美好人生境界:“佛时颂曰:‘智者称孝 愍命慈活 放施普给 超俗崇寂 如是正业 明士所习 圣见已具 定至无为’”将他刚才的教诲做了一个“口诀式”,也比较好记忆以时时提醒自己如实奉行的“总结”,也是再重复提醒一次,却又顾及我们的学习兴趣及复习方便 的教学手法。
  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佛陀又教了我们另外两招:“佛告比丘:‘复有二法,若在闲宴,或处大众,心行莫懈:一者、静寂贤圣默定;二 者、博学讲论邃义。”这两式绝招,不论是在我们独自悠闲静坐,身旁无人时,或是身处大众之中,与朋友、同修相处时,都不能够懈怠、放松,心里要常常记得自 我提醒,行为上要努力去保持做到,始终如一,绵绵密密地下功夫一直做去!这两招就是:
  一、常常保持平静,如圣贤(佛菩萨、阿罗汉)般地安祥、平和,平稳、寂静、清明、沉着、笃定自然的状态;这样可以培养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去观察自己和别人,乃至万事万物,在听闻
佛法时也比较不会受到自己主观成见或一些习气的干扰,更适宜去体会及接受佛法的灌溉。
   二、以广阔的心量去体会佛陀的教导,深入义理,沉浸在佛陀的智慧法乳之中,虚心学习,接受佛陀法雨的滋润,让
佛经的每一句智慧言语渗透自己的每一个念 头,然后落实在每一个言行之中,让经文佛言的反复熏习日久天长地产生持续的力量,把我们的坚固执着逐渐化开、熔化,所谓教学相长,与同修彼此勉励、互相提 携,彼此之间常常谈论佛法,不仅加强记忆,也在生活中养成时时依从佛法、遵循佛法去处事待人及改进自己的气氛和习惯。
  经常与同修讨论
佛法,会 不会很容易掉入“好为人师”的我慢心态中?有时候会不会也很容易演变成各持己见的争辩?关于这一点,佛陀当然早已料到,并且设想周到,为此,佛陀接着又交 代说:“又有二施:饮食美味以安身命;敷散经典开微悦听。”有两种布施,即食物与佛法。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和其他人都一样,有两种“需要”- “布施”,不就是供给所需,给予满足所缺乏、所需求的项目吗?饮食供给我们身体所需,打开经典接受佛法的熏陶和教育则解开我们的烦恼枷锁,迎进光明喜悦。
  佛陀说:“食施安身;法施迁神。”食物的满足安顿身体,
佛法的供给则对我们的精神产生转苦为乐的效用!佛法可以提升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事虽快,法施为最。是以比丘!念演妙法宣慧莫痴,既自洗濯并净尘着——如是道法永度无穷,乃名出家具足觉了。”佛陀提到:(对于自己和别人)“法 施”更为重要!常常忆“念”佛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忘将
佛法以具体的行为“演”绎出来,常念常行这美“妙”的佛“法”,“宣”扬讲说的是智“慧”, 当然就“莫”有愚“痴”,这种做法,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大好处!它既洗濯了自己的烦恼垢污,也清净了对五欲六“尘”的执“着”,在存心利益、布施他人佛法 的过程中,不仅渐渐消磨了我执私心,也渐渐地因为常常易地而处,为人设想,而冲淡了自己对事物的执着贪爱;也因为“旁观者清”,处事待人中常为他人考虑、 以他人为主,则自己变成“置身事外”,也就有了更不受牵绊的清醒观察-就这样自利利他,辗转互相利益,循环不尽,既尽了自己弘扬佛法的责任,亦不疏忽自己 的修行:对别人的讲说是言之有物的实修经验,对自己更是“就地取材”的“挑水、砍柴,无不是道”,将为了解决生活烦恼、人生问题的佛法完全溶化、运作在生 活之中,现学、现用、现修、现求证验!简单、明快,直截了当,立即感受佛法的智慧,得到修学佛法的利益效用,所以此经名为“进学”:一面学习、一面进步, 进一步后再继续学习。非常实用、非常踏实!
  终于,来到最关键的时刻:“佛说经竟,比丘欢喜,作礼受教。”佛把修行的方法、道理说完了,他指路 的工作完成了,我们修行、学习的“好戏”才要开始准备上演,我们的路才要开始去走!实际上,佛的说法尚未结束,后续的部分尚等待我们去完成、去实践,这正 是佛说法的目的:教导我们、指示我们、引领我们走上我们自己的菩提大道,踏上我们的修行之路!佛说法是为了要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必须认真努力地把听清 楚、听明白了的教诲去一一落实,“受教”之后要去“进学”,才能得到
佛法的真正利益。愿共勉之!

 
版权所有:佛学网 佛学QQ群一:8424444 佛学QQ群二:556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