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资讯-佛教新闻
六度(下)
2014-05-21 19:51:58 来源:佛学之家 浏览:10
   
  出世间禅定、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禅定。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得证灭受想定,受想已经灭了,第六意识已不起作用。这种定力能断除三界之内的见思二种烦恼,能破除我执,没有破除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尘垂手教化众生。唯有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乃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本定。就象《楞严经》说的首楞严大定,以法界为定之本体,近具六根中间,远遍一切万法,即动即静,事理圆融,没有入定和出定与动静的差别。菩萨与二乘圣人所修所证的禅定,都是无漏禅定,总称为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有观、练、薰、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出世间上上禅定,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任纵外境千变万化,内心犹如虚空一样,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有九种大禅,自性禅、 一切禅 、 难禅(难修之禅)、 一切门禅 、善人禅 、 一切行禅、 除烦恼禅 、此世他世乐禅 、 清净净禅。
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将禅定分成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以及最上乘禅五个层次,“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瑜伽》将禅定归为四类,“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解脱,“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等持,“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还有人禅定可分为三种静虑,即安住静虑(安住禅定)、引发静虑(引发禅定)、办事静虑。安住静虑就是通过修禅定使心保持轻安,消除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这样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被迷惑;引发静虑,就是通过修禅定,引发神通力,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更好的度化、利益众生;办事静虑,就是不论在什么时候,行、住、坐或卧等,都要在定中,时刻处在定中,有这种定力就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6)般若(智慧)。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度脱愚痴,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真实智慧。般若在六度的最顶端,总括了前五度,《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它是六度的根本,能摄导五度入“波罗蜜”,布施等五度要成为度脱彼岸的“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导向而修。对般若的功用,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表述,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般若波罗密能生诸佛”(《般若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摄导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令入一切智海” (《大乘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心经》),“是故菩萨求佛,当学般若波罗密”,“受持般若波罗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总之,般若是“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般若的相貌,《大智度论》说“世尊。何等是深般波罗密相。佛告欲界色界诸天子。空相是深般波罗密相。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垢。无所法。无相。无依止虚空相。是深般若波罗密相。诸天。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罗密相。”
从不同的角度,般若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主体可划分为凡夫般若、二乘般若、菩萨般若和诸佛般若四种。凡夫的般若,具正知正见,信因果罪福,闻正法能不轻毁;二乘的般若,了知四圣谛、十二因缘,能证声闻、缘觉等果位;菩萨的般若,知缘起性空之理,不厌不离,行度众事业;诸佛的般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空中映像,水中显月,随缘应现,湛然不动。
从修证佛法的程度次第说,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
第一、文字般若。是指从佛所说的经教文字,或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而引生的智慧。《般若经》中“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就是说的文字般若。因须菩提解空第一,最善说般若;般若是说一切法皆空的。这文字般若,就是解空的智慧。但文字般若的范围甚广,不独指经典文字,凡能代表正当思想的文字、语言、图表、符号等,藉以修学佛法的方便作略,都可以摄入文字般若。《大般若经》说:“般若波罗密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众生根机,以世俗文字方便假说。”为文字般若。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来大导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谓之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若人能出口成章,那文学境界达成很高,说明有文字般若。
第二、观照般若。是观察诸法事理的智慧。对于人生社会一切事理,加以深刻的观察、分析、体验,而能辨是非,别邪正,从而实践修行的智慧。《大智度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诸法实相,其性本空,实无有相,知这无相,便是大乘平等的空慧。菩萨知这空慧,加以观照,而发大慈悲心,起大方便用,自行化他,就是观照般若。所以这观照股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既非凡夫利害参半的俗慧,亦非外道徒劳无果的邪慧,更非小乘沉空滞寂的偏慧,而是大乘菩萨观照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济物的妙慧。《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就是指这观照般若,是从般若毕竟空的实智中所起的权智。权智,是从真出俗,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殊胜作用。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此乃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
第三、实相般若。即宇宙万有之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理,即诸法如实之相,诸法之实相即是般若。是指法界诸法如实的本相。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理性。能从观照般若的修持,证悟人生宇宙的真实智慧,呼之为佛;迷此不知,谓之凡夫。《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 《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说的实相般若,因这般若是契证诸法实相的本体,这本体的理性,常住不灭,法尔本然,牢不可破。《般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生佛的悬隔,仅在迷悟之间而已。
从文字般若而引发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契证实相般若,是人生修学佛位的次序;因文字般若属闻慧,观照股若属思慧,实相般若属修慧。由闻法而运思、而修证,成了自然次第的学佛程序。三种般若,以观照为中心的主力。因观照是因,实相是果,文字则为初心的方便。如无观照的力行,则文字固然成了戏论,即实相亦空有其名,难以达到究竟目的佛果。
还有分为五种般若的,除了上面三种外,加上眷嘱般若和境界般若。眷嘱般若,是从观照般若延伸出的,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在此指六度万行,此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其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境界般若,是从实相般若延伸出的,指一切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界般若。
此外,般若还被分为共般若和不共般若两种。共般若,是三乘共有的般若。《大乘经》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等正觉”,《智度论》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说涅槃盘道,皆从般若得”,《华严经》说“诸法实性相,常佳不变异,二乘亦得此,而不名为佛”,般若以实相为体,是三乘所共的实相,所以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只有菩萨享有,而不与二乘共有的。《华严经》说“菩萨虽入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果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这就是与二乘不共证不共闻的不共般若。《金刚经》说“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也是在说不共般若。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世间智慧,就是世俗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声明指世间的种种语言;因明指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等;医方明指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等;工巧明指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内明指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即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其中内明称为内学,其它四种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圣义谛慧,是通达人、法二者无我的智慧,即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一切万法空无自性。这种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能觉悟此智慧者就可以解脱,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可以获得此智慧,世俗凡人难以完成的。
饶益有情慧,是度脱众生、利益众生的智慧,它解决的是如何给众生利益、如何消除众生的烦恼、以何法来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的问题。这种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
出世间智慧,可分为一切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三种。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智,为达到涅盘的境界,应证知内外一切法体空无我,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外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处,合为十二处,《大智度论》说“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一切二字,指宇宙万有一切诸法言,概括世间有情无情一切现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诸法现象,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深入诸法空性的智慧。
道种智,也叫道相智、道种慧、道慧,为菩萨智,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是指为了度脱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道字,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种是种性,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诸佛无量道法,及了解一切众生无量根性的智慧。
一切种智,也叫一切智智、一切相智,为佛智,是指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指诸法种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诸佛的般若智慧,不但能深达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差别相,以及诸法总相,还能以种种权巧方便,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才叫一切种智。
 
版权所有:佛学网 佛学QQ群:8424444 佛学QQ群:5560444
技术支持:成都高健